有些夜晚,您的大腦彷彿拒絕關機。
雙眼緊閉,燈已熄滅,思緒卻仍在賽道上飛馳。
有解決方法?
或許只需按下播放鍵這麼簡單。
主要要點
- 最有效幫助睡眠的放鬆音效包括自然聲音、綿綿細雨、海浪聲,甚至是寂靜的氛圍。關鍵在於找到能讓大腦放鬆的專屬音頻。
- 白噪音、棕色噪音、粉紅噪音、綠噪音、雙耳節拍及音階頻率等聲波技術,能助您進入更深層、更穩定的睡眠狀態。
- 完整睡眠儀式不單只靠聲音。搭配助眠眼罩、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與寢具,更能營造全方位舒眠環境。
這些音效不只是背景雜訊,更是神經系統的鎮靜訊號。
無論是潺潺流水或遠方雷鳴的低沉轟響,聲波總能以獨特方式撫平思緒,讓身體逐漸平靜下來。
在本指南精選,我們將分享幫助人們更快入睡並保持更長睡眠時間的睡眠聲音。
從自然音景到療癒頻率,您會分辨出什麼是有效與無效的元素,並建立真正可持續的睡眠儀式。
跳至以下部分:

舒眠音樂精選
並非所有聲音都是一樣的。
有些音頻能舒緩感官,有些卻適得其反。
關鍵在於找到能讓大腦「關機」而非「警戒」的聲波方法。
以下是全球睡眠實驗中,真正能加速入睡、讓人清醒後重獲新生的音頻清單(以及應該避開的地雷音效)。
1. 萬籟俱寂
說好要談「聲音」,但我們得從「無聲」開始談起。
對某些人來說,萬物無聲才是最完美的助眠音頻。不需要輕柔的海浪聲,也沒有循環播放的白噪音,純粹的靜默才是他們入睡的關鍵——而這的確有其道理。
寧靜能讓大腦遠離干擾,平靜下來並獲得真正的休息,同時也讓聽覺系統得到喘息。一項臨床研究顯示,處於加護病房噪音環境中的病患,在使用耳塞和眼罩後,睡眠品質明顯改善。研究數據指出:「快速動眼期增長、入睡時間縮短、夜間覺醒次數減少,同時褪黑激素水平顯著提升。」
這不僅僅是舒適度的問題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:「在歐洲地區,僅交通噪音就對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造成危害」,這些噪音會實際影響睡眠品質與心血管健康。
若您喜愛寧靜卻身處吵鬧的社區環境,配戴耳塞或許是最佳方法。建議選擇降噪值約32分貝的款式,這類產品能有效減輕噪音,同時仍可讓您聽見需要留意的聲響,例如嬰兒哭聲或火警警報。
2. 大自然助眠音效
鳥鳴、樹葉沙沙作響、潺潺溪流——這些自然聲響總能讓人渾身舒展開來。即便透過揚聲器播放,大自然音頻仍帶著與生俱來的熟悉感,那種安全感與鎮靜效果,是人工音效難以複製的。
大自然從不匆忙,也不令人驚慌。它以柔和穩定的節奏流動,讓您的大腦平靜下來——這正是自然聲響如此助眠的原因。
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:「自然聲音能幫助大腦從向外專注的狀態,轉換成向內沉澱的模式,這種狀態正是放鬆與冥想的特徵。」
或許您不住在森林或溪畔,但您的耳朵無需知道這個事實。只需按下播放鍵即可。
3. 助眠雨聲
幾乎每款睡眠APP和白噪音機都會收錄雨聲,這絕非偶然。
雨滴輕叩屋頂與窗戶的聲響,帶著規律而熟悉的聲音,莫名令人安心。這種可預期的節奏規律,能讓大腦專注,自然過濾周遭雜訊。
雨聲是絕佳的「環境噪音中和劑」,柔化刺耳車鳴,模糊犬吠人聲或是走廊上的說話聲,讓所有干擾您放鬆的事情都會逐漸消失。
最棒的是?這是四季皆宜的療癒配方,無需等待真實暴雨降臨,只需循環播放,讓雨滴節奏施展它的催眠魔法。
4. 助眠河流聲
不如海浪般喧囂,不似白噪音單調,河流聲響恰如其分。
潺潺流拍打著礫石,形成綿延不絕的背景。令人心曠神怡卻又不失沉悶。
靜謐卻不沉悶,流動卻不擾神。任思緒如河水般平靜悠然漂蕩。
若您想要自然之音,但又嫌浪濤雷鳴過於喧囂,這般河流聲響,正是絕佳之選。
5. 助眠海洋聲
海浪是大自然的節拍器。它們升起、消散、落下,節奏緩慢而穩定,就像您的呼吸該有的樣子。
海浪聲如此受歡迎是有原因的——它們讓人平靜、富有規律且踏實。聽著海浪聲,彷彿正與某種更宏大的事物同步。
這裡沒有劇情,沒有突變,只有一波接一波的浪聲,將您的大腦逐漸帶入更緩慢的狀態。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偏愛沿海風格的睡房。柔和的藍調、沙色調與水聲,共同營造出輕鬆愜意的寧靜空間。
對某些人來說,海浪聲喚起沙灘回憶;對另一些人,它純粹是平靜的代名詞。無論哪種,若您追求溫柔卻沉浸的體驗,海浪聲都是絕佳選擇。
6. 助眠雷雨聲
這個選擇或許讓您意外——雷聲雖不寧靜,對某些人卻有難以置信的舒緩效果。
當室外風雨交加時,身處室內反而有種安心的神奇魔力。雷鳴混著綿密雨聲,既讓人感到力量的震撼,又像被溫柔守護著。
與尖銳或突發的噪音不同,雷聲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。它不會令您驚嚇,而是將您包圍。
雷雨的聲音常將低沉的轟鳴與柔和的雨聲交織,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聲音景觀,讓人感到舒適而非混亂。
7. 助眠森林聲
蟋蟀低鳴。林間風聲。偶爾傳來遠方的貓頭鷹叫聲。森林聲響充滿細膩的質感,正是這種感覺讓人倍感放鬆。
這些聲音為大腦提供恰到好處的變化,既能保持專注又不會造成干擾。它平和舒緩,卻不單調乏味。
對許多人而言,森林的音效彷彿重現了露營或遠足的體驗。那種遠離車流、螢幕與待辦事項的清幽,總能讓人輕易入眠。
這不只是大自然的饋贈,更是一種心靈空間。這些聲響營造出靜謐、清涼與不受打擾的沉浸感。
8. 睡眠故事與冥想
還記得小時候睡前總是要求「再聽一個故事」才肯關燈嗎?其實,這種渴望從未真正消失。
如今的睡眠故事,原理與兒時完全相同。一段平緩的敘述、簡單的情節,無須思考,只需足夠讓大腦脫離日常的思緒迴圈,滑入更柔和的狀態。
冥想音頻則更進一步:它們引導呼吸、幫助釋放緊繃,並輕輕地轉移您的注意力。就連停頓的空白,都是為了讓您慢下來。
這與學習或追求某種超然境界無關,只是單純營造一種安心入眠的氛圍。而有時,這正是我們所需的全部。
9. 自主性感官經絡反應
ASMR 是「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」(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)的縮寫,指某些人聽到輕柔、重複聲音時產生的平靜感受。這種感覺通常像一陣微微的刺痛感,從頭皮開始,沿著脊椎向下蔓延。
2015年的一項研究將ASMR描述為「一種通常始於頭皮,並從後腦勺向下擴散至脊椎與四肢的感覺」。參與者亦表示,這種體驗能帶來「平靜感」。
以下是一些常見用於助眠的ASMR觸發音:
✅輕聲耳語
✅ 溫柔的敲擊聲
✅ 翻頁聲
✅ 刷子摩擦聲
✅ 輕微的抓刮聲
✅ 布料沙沙聲
✅ 口腔音(並非人人適用,但部分人非常推崇)
ASMR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。但若您感到好奇,可以嘗試不同類型。建議從專注於睡眠或舒壓的類型開始,並保持較低音量。
最適合睡眠的頻率
有些聲音不只讓您放鬆,更能讓大腦切換至睡眠模式。
從輕柔的靜電雜聲到低頻脈衝,這些頻率能屏蔽干擾,讓您的思緒緩慢沉澱。
1. 白噪音
現在要介紹廣受歡迎的白噪音。
2021年的研究發現:「在高噪音環境中,白噪音能顯著縮短入睡所需時間。」換句話說,即使周遭不夠安靜,它也能幫助人們更快入睡。
白噪音的原理是同時播放人耳可接收的所有頻率,形成平穩如靜電般的聲響,既能遮蔽背景噪音,也能鈍化突兀的聲響干擾。
就像一層「聲音毛毯」,不讓大腦專注於任何特定聲源,而是使人更容易放鬆並關機入睡。
2. 布朗噪音
布朗噪音(有時也稱為「紅噪音」)就像是加強低音的白噪音,聽起來更低沉、柔和,且對耳朵來說更自然。
如果說白噪音像電視靜電雜訊,布朗噪音聽起來則更像傾盆大雨或遠方瀑布的聲音。有些人形容它是一種低沉的轟鳴,與其說是「聽見」,不如說是「感受」到它的存在。
目前針對睡眠的專門研究仍有限,但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:「睡眠時使用布朗噪音、粉紅噪音和白噪音進行聽覺刺激,相比無聲音刺激,能改善睡後的工作記憶表現。」
若您感興趣,建議從低音量開始嘗試。睡前以溫和的音量播放,觀察身體的反應。每個人的聽覺感受不同,值得親自實驗看看效果。
3. 粉紅噪音
粉紅噪音介於白噪音與布朗噪音之間,它涵蓋所有頻率,但更偏向低頻部分。
這讓它比白噪音更柔和,卻不像布朗噪音那樣低沉,堪稱噪音家族中恰到好處的中間值(這絕對是優點)。
想像這些聲音:綿綿不絕的細雨、沙沙作響的樹葉,或是潮汐規律的漲退——粉紅噪音特有的輕柔節奏,能幫助大腦逐漸沉靜下來。
2013年一項研究指出:「粉紅噪音能提升睡眠穩定性,並強化記憶鞏固效果。」
這意味著更深的休息品質,以及第二天有更清晰的大腦運作能力。
4. 綠色噪音
綠色噪音常被形容為大自然平衡之聲,它介於白噪音與粉紅噪音之間,卻更顯舒緩自然。
這種噪音以中頻率為主,音調柔和而穩定——像是流水聲、樹葉沙沙作響,或是林間微風的聲響。不會過於尖銳,也不過於低沉,恰到好處地令人耳感舒適。
正如睡眠基金會指出:「綠色噪音特別適合覺得白噪音太刺耳,或布朗噪音太低沉的人。」
若您正在尋找一種中性、平靜且源自自然的聲音,綠色噪音或許正是那個完美平衡點。
5. 雙耳節拍助眠法
雙耳節拍的原理是讓左右耳分別接收略有差異的頻率,大腦會自動捕捉兩者間的頻差,並隨之調整腦波節奏。
聽起來很專業,但效果很簡單——它能引導大腦進入更緩慢、更放鬆的狀態,這正是入睡前最理想的狀態。
據研究,不同頻率能誘發不同的腦波狀態:與深度休息和睡眠相關的腦波,通常落在δ波(delta)或θ波(theta)範圍。
要完整體驗效果,請務必使用耳機。因為唯有讓雙耳分別接收獨立頻率,此技術才會生效。
若想深入了解運作原理及各腦波狀態的意義,我們備有完整指南為您解析。
6. Solfeggio 頻率(音階頻率)
Solfeggio 頻率是一系列被認為能夠促進身心療癒、平靜與和諧的特定音頻。
每個頻率都對應著獨特的數字意義,像是528赫茲與深度放鬆相關,而396赫茲則常用於幫助釋放壓力。有些人對這些頻率的效果深信不疑,也有許多人單純享受著它們帶來舒緩的背景音效。
雖然目前尚缺乏強而有力的科學研究佐證,但這些頻率本身具有溫和穩定的特性,經常與舒緩音樂或環境音結合使用。
打造舒緩睡眠習慣的小貼士
優質的睡眠音效不僅在於播放內容,更關乎播放的方式、時機與環境。
以下是讓您的睡前聲音儀式真正發揮效果:
建議在睡前就開始播放音效
讓舒緩的聲音逐漸引導您進入休息狀態。無論是刷牙時、調暗燈光之際,或是睡前閱讀的片刻,都可以讓這些聲音暗示大腦該放緩節奏。
保持聲音的一致性至關重要
選擇一至兩首固定曲目反覆使用,這種重複性有助大腦建立睡眠聯想。久而久之,光是聽到這些熟悉的聲音便能自然誘發睡意。

注意音量控制
保持低音量是關鍵,理想的睡眠音效應該是自然融入環境背景,而非佔據整個空間。若您需要刻意聆聽才能察覺,表示音量過小;反之若音效不斷吸引您的注意力,則代表音量過大。
嘗試定時與循環功能
有人偏好整夜播放音效,有人僅需協助入睡。不妨兩種方式都嘗試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模式。根據個人需求,靈活運用定時關閉、自動停止或循環播放等功能。
營造整體睡眠環境
將音效習慣與舒適的燈光、透氣的寢具以及涼爽的室溫相結合。雖然聲音本身已具效果,但當周圍環境都能配合睡眠需求時,效果將會更加顯著。

立即開啟您的舒眠計畫
睡眠沒有所謂的完美公式,但合適的聲音能幫助大腦沉靜,身體自然隨之放鬆。
無論是海浪聲、白噪音,還是輕柔的敘事聲響,美好的夜晚往往始於這些微小的改變。有時最簡單的聲音,恰恰就是最有效的助眠良方。
將您的聲音儀式與真正的舒適感相結合。我們的睡眠眼罩、枕頭和寢具專為打造順應身體需求的安憩空間而設計。讓您能徹底隔絕外界紛擾,躺下,享受酣睡的美好。
參考連結:
-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0398302/
- https://www.who.int/publications/i/item/9789289002295
- https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7/03/170330132354.htm
- https://peerj.com/articles/851/
-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1389945721002021
-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7986458/
-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022519312001798
- https://www.sleepfoundation.org/noise-and-sleep/what-is-green-noise